Hannibal Lector
First principles, Clarice. Simplicity.
David Hilbert
Wir mü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sound principle is to take the most generous course.
欢迎来到任氏有无轩

藏书 | 读书 | 博客 | 维客 | 资源

藏书

截止2024年10月16日,任氏有无轩藏书1,808册,约717,632页,477,422千字。

最新(2024年07月29日)收录的书籍是中国大陆作者张桃洲的《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

浏览藏书
读书

陆陆续续,本轩主人读了181本书,写了216篇读书笔记。

最新(2024年02月01日)发表的书评是《合作是如何产生的》,评点的书籍是《超有味博弈论》

浏览书评
博客

博客是斑竹书写小型文字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斑竹写了1,708篇博客,收获1,428个评论。

最新的博客发布于2024年09月30日,题为《合作是如何产生的》

前往博客
维客

维客是斑竹成系统写作的地方,也是未来有可能有最终产出的地方。

推荐项目有:《911调查委员会报告》《上帝创造了整数》《这本书叫什么?》等。

前往维客
手气不错

随意走走,与书结缘

认识版主

Leader, Learner, Enabler

Cross Fields Management

园区级别招商和开发、电子制造服务业(EMS)全产业链、工业房地产全产业链、国际学校管理和运营、管理顾问等。
大型团队管理、运营、IT、市场等领域有极为丰富的经验。
目前,属于自由职业。

Work-Live-Play

藏书、读书、编程。翻译并出版了九本书籍,涵盖心理、历史、传记、科学等多个领域。
爱听音乐,爱看电影。不养宠物。
爱去有人文历史内容的地方旅行。

Happily Married

1999年结婚。长居苏州。
育有一子,还在读书。

斑竹标准照
翻译出版的书籍
缠绕的意念
凯恩斯传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帝国与蛮族
对冲
谁是下一个乔布斯
数据安全实操指南
搜索:开启智能时代的新引擎
Phrases with value, insights

QOTD

常常回到自己的过去,是衰老的表现

今日写作3篇

17年前的今日 17次浏览
中级第47关

Content: 好久没有玩——或者更确切的说——独立玩《Even More Contraptions》了,今天随意玩了一关,居然还过了。把[通关录像](http://www.rsywx.net/Download/Med47.exe)放出来和大家共享。 目标:点燃咖啡炉,烤面包,点燃热气球。

18年前的今日 18次浏览
穿越网关的对话(三)

是的,网关应该是中立的,BEING INDIFFERENT是非常重要的。但是,BEING INDIFFERENT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BEING INDIFFERENT只能帮助我在判断时去除任何可能的噪声。这样的噪声可能是来自因为激动之后的口不择言,可能是来自因为婉转之下的曲承转折。当我们只是从文字的表面开始理解 其含义的时候,我们是失去了很多其它的相关信息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真的很虚伪。而我们在这个虚伪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我们的YY,这让我想到柏拉图的那个著名的“洞穴”的比喻: <!--more--> 他描绘了一个阴暗的洞穴,进入洞穴要通过一条很深的黑暗通道,人们进入洞穴必须是背对着阳光,洞穴深处是一排从小就面朝石壁的“囚徒”,他们的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着洞穴的石壁凝视,在他们身后远处的地方有东西在燃烧并发出火光,囚徒的身后是一堵矮墙,它的作用类似一个木偶戏的舞台,演员在台下隐藏着,木偶表演通过远处火光的照射投影在囚徒直视的墙壁上,囚徒们看到这些影像,以为这就是事物的本身,要是他们突然被释放,直接看到原物,或者看到真实的阳光,双目可能由于刺激而失明。所以,他们觉得,墙上的影子远比真实的事物看起来更舒服,因此,他们认为墙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如 果有人告诉他们改变生存习惯并主动解除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可能还要争辩一番,甚至会杀掉试图解除他们束缚的人。 我觉得,人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和那些“囚徒”们相差多少。当你们觉得你们接触到事物的本质时,谁能保证你们接触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影子”?是谁在墙后操纵着木偶?他们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他们是因为善而不得不恶,还是因为恶而伪装成善?谁能让你们“转身”?你们准备好“转身”了吗? 当你们在号叫的说着,一切的一切都那么虚伪,无法把握的时候,你又把握了什么“真实”来断言这“虚伪”呢?如果我告诉你,那“真实”其实也经不起推敲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万丈高楼就此坍塌了? 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应该如何继续其“真实”的探索,去探索“真实”? 这个问题对于网关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我有自己的出发点和准则。 我的出发点是模仿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公理体系的。我想从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出发,然后演绎出一套我的准则。这些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是简明的、以网关的智慧可以直接认为其正确的。 你看,我的体系也必须建立在一些公理基础上。但是我希望能做到的是我的推理和演绎过程没有错误。如果我的公理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我的体系就会轰然倒塌。 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最后的一次谈话大致是这样的: ………… 那么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我所追求的爱呢? 当然会有! 但是,为什么我找不到?哪里出了问题? 你看,马可·波罗在出发寻找他的城市的时候,他的原则很简单:先将他能想到的所有的城市的要素都堆砌起来。如果他不能找到对应的城市,就会去掉一些要素,再去掉一些,直到他能找到一个城市包含了剩余的所有那些要素。寻找爱情是,又何尝不是如此? 去到最后,一无所有了,那岂不是满眼都是城市?又或者满眼都是平凡的城市? 呵呵,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第一,要素是那么的多,多到海量,从而其可能的搭配近乎无穷;第二,爱的实现是那么多,这种种实现也近乎无穷。从数学上说, 两个无穷集合只要存在一种映射关系,可以为一个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找到另一个集合中唯一对应的一个元素,那么这两个集合就是相等的。 那么你说的这个“映射”关系又在哪里? 亲爱的,这个“映射”就是我们寻找的过程。在我们的寻找过程中,我们就在建立这样的映射。所以,我很乐观的告诉你:没有错,满眼都是城市。但是城市各有不同。有平凡的城市,但是一定会有绚丽的城市。 你这么说,我只能说,我担心变成苏格拉底的学生了。我进入一个城市后,永远无法判断这个城市是否最合适我,也无法判断另一个城市会否更好? 是的,这个是无法判断的。因为总有你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在起作用,所以即使两个最相似的城市也有细微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就是由那些你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决定的。 但是,在所有情况下,这些因素造成的区别对你而言是如此细微——对别人也许会巨大无比,你完全感受不到。所以这样的几个城市就是“一个”城市——在你的筛 选体系中。 我需要好好想想你说的这些。很晚了,我们明天聊吧? ………… 我再也没有听到他们继续的谈话,因为主人将我“处理”了,我被当作二手货流通到了市场里。 2006年10月16日 21:09

3年前的今日 201次浏览
本届诺贝尔物理奖的哲学意义

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 <!--more--> * 美籍日裔的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国的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 * >“以表彰其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变化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for the physical modelling of Earth's climate, quantifying variability and reliably predicting global warming)”; * 意大利的乔治·帕里西(Glorglo Parisi), * >“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interplay of disorder and fluctuation in physical systems from atomic to planetary scales)”。 其共同的评语是: >for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physical systems >为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more--> 我很早就对混沌有了兴趣,30年前(1991年9月8日)我买了一本书[《混沌——开创新科学》](https://rsywx.net/books/00677.html),认识了洛伦兹吸引子——对,就是那只漂亮的蝴蝶: ![](https://blog.rsywx.net/wp-content/uploads/2021/10/211007-lorenz.jpg) 了解了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以及,我个人认为**最最重要**的一个特性:自相似。 在我看来,这三个人的研究都和混沌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帕里西的研究则应该更多地涉及了混沌的“自相似”特性。 下面这张动图可以完美地呈现混沌的自相似特性: ![](https://blog.rsywx.net/wp-content/uploads/2021/10/211007-mandelbrot.gif) (如果看不到动画效果,可以访问[这个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E411b7aD/)) 只有从自相似出发,才能以一个理论去解释“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 ===== 这几天在追《基地》(Foundation)这本连续剧。这本改编自伟大的阿西莫夫创作的伟大的《基地》的连续剧在豆瓣评分不高,只有6.6分,IMDB的分数略高(7.5)。(我给了10分。) 可以这么说,整个基地情节的推进,都是围绕着谢顿的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进行。 心理史学指出,只要 1. 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总数必须达到足以用统计的方法来加以处理; 2. 研究对象中必须没有人知晓本身已是心理史学的分析样本。即须保证研究对象的随机性和自发性 (以及一个补充前提:研究对象必须为人类智人否则心理史学可视为无效) 那么,就能预测该社会的动向(经济、国界、兵力、人口、事件、科技、资源等等)。 (**当然,心理史学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 ============= 我一直说的是:自相似在哲学上——以及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谓“知微见著”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更重要的一个意义在于,它表明了如下事实:无论是从上到下的设计,还是由下到上的设计,都可以从部分窥探到全体,也就是“管中窥豹”。 我通过观察一个组织中一个个人的行为,判断其行事准则,基本可以判断这个组织的行为准则;由此可以判断这个行业的行为准则,进而可以判断包容这个行业的社会的行为准则。 反之,我也可以如此判断: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是`A`,而却要在以下的各个层面上推广所谓的`~A`,那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 我现在已经越来越懒了,这篇文字早该写出来,却拖拖拉拉地写了这么久。BS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