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nibal Lector
First principles, Clarice. Simplicity.
David Hilbert
Wir mü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sound principle is to take the most generous course.
欢迎来到任氏有无轩

藏书 | 读书 | 博客 | 维客 | 资源

藏书

截止2025年02月22日,任氏有无轩藏书1,814册,约722,741页,481,418千字。

最新(2024年11月17日)收录的书籍是美国作者沃尔弗拉姆的《万物皆计算》

浏览藏书
读书

陆陆续续,本轩主人读了183本书,写了218篇读书笔记。

最新(2025年01月14日)发表的书评是《一本大书的一半也还是大书》,评点的书籍是《美国文明的兴起(上)》

浏览书评
博客

博客是斑竹书写小型文字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斑竹写了1,730篇博客,收获1,432个评论。

最新的博客发布于2025年02月04日,题为《NotebookLLM试用体验》

前往博客
维客

维客是斑竹成系统写作的地方,也是未来有可能有最终产出的地方。

推荐项目有:《911调查委员会报告》《上帝创造了整数》《这本书叫什么?》等。

前往维客
手气不错

随意走走,与书结缘

认识版主

Leader, Learner, Enabler

Cross Fields Management

园区级别招商和开发、电子制造服务业(EMS)全产业链、工业房地产全产业链、国际学校管理和运营、管理顾问等。
大型团队管理、运营、IT、市场等领域有极为丰富的经验。
目前,属于自由职业。

Work-Live-Play

藏书、读书、编程。翻译并出版了九本书籍,涵盖心理、历史、传记、科学等多个领域。
爱听音乐,爱看电影。不养宠物。
爱去有人文历史内容的地方旅行。

Happily Married

1999年结婚。长居苏州。
育有一子,还在读书。

斑竹标准照
翻译出版的书籍
缠绕的意念
凯恩斯传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帝国与蛮族
对冲
谁是下一个乔布斯
数据安全实操指南
搜索:开启智能时代的新引擎
Phrases with value, insights

QOTD

常常回到自己的过去,是衰老的表现

今日写作5篇

15年前的今日 21次浏览
话痨是第一生产力

人总是想说话,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人听。于是这个世界上,有了blog……可是,写blog还是太麻烦,于是又出现了microblog…… BT群在一起话痨的日子也不短了,Google Talk一直是首选的工具。但是,Google Talk那不靠谱的侧漏问题,令广大BT痛苦异常。pMq不得不学起PHP,为BT群创建了一个在线的聊天查看记录……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microblog需要能做到: - 必须有WEB界面。在公司里上网会受到很多限制,WEB界面的存在,将是上网话痨的last resort; - 必须能得到一些常用桌面端的支持。老是刷WEB界面也是很无趣的。我们需要一些push的技术; 于是,在BT群忍受了N久日子后,昨天肾上在[www.bspmq.com](http://www.bspmq.com) 上安装了著名的microblog开源软件:status.net。安装完毕后,又和Twirhl进行了互通。可喜的是,Twirhl在公司里也能用的…… 我们创建这个mb的目的,只是为了BT…… 同时,在mb的配置等方面能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过一段时间,等所有的BT都进了之后,就可以封闭这个群…… BT群的话痨,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epoch……

15年前的今日 22次浏览
Wordpress下的Laconica Plugin

随着www.bspmq.com 的服务的建立,我找到了这个plugin,可以让我在Wordpress里发表一篇文章后,自动推一条消息到www.bspmq.com 里去,这样大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我发布了新文章。 配置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 用户名直接写你注册的名字,不要写@www.bspmq.com; - 服务写:[www.bspmq.com](http://www.bspmq.com) ,不要加http:// ,也不要加/api。 这样就可以了。

9年前的今日 37次浏览
老彼得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

今天老彼得学校开学了。初三下学期,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了。 昨天晚上和他聊天——这也是我们每个学期开始前的谈话,这个习惯也保持了很多年了,我记得是从他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谈话的内容是问问他高中的打算:国内高中国内大学;国内高中国外大学;国际高中国外大学……选择也就那么几种。 这个问题提出已经很久了,也一直在给他时间考虑,以及和我们、他周围的人更多的了解。比如他说这次开学班上有两个同学选择不参加中考,有一个还是他的死党,“学霸三人组”之一。 我对他说,你的选择没有什么对什么错。我要的是你最喜欢、觉得最有趣的选择。所以他选择了“读国际高中,上国外大学”的道路。 接下来,我要他给出TOP 3的理由,为什么选择读国际高中。他想了一下,给出的理由是: 1. 自己英语最好。在国际高中英语环境中有相对优势。 2. 自己善于交流。他认为国际高中的老师们应该也喜欢善于交流的学生,也会更善于和学生交流。 3. 国际高中的课程将会更要求开放性和创造力。 [![IMG_1287](https://rsywx.net/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2/IMG_1287-1024x683.jpg)](https://rsywx.net/wordpress/2016/02/22/peter-last-semester-junior-school/img_1287/) 我再要他给出TOP 3的理由不读普通高中。他的理由是: 1. 普通高中压力太大。“虽然明知在星海高中即便排在靠后(当然他的名次不算靠后)也能考上大学,但是还是有压力。”这是他根据他的观察以及与其他更高年级的小伙伴们沟通得到的结论。 2. 课程比较死板,2年学完3年的课程,实在很紧张。 3. 自己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接下来,我挑战他的一个open question是: - 在国际高中,他的优势是否还会成为优势?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该如何应对?而他想回避的在普通高中会碰到的问题,在国际高中是不是也会同样出现?如果出现,又该如何应对? 这个问题我没有要求他马上回答,而是要他好好想想。 他的决定和我们的想法还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从我们家长的角度来说,就是去支持他。

7年前的今日 200次浏览
哲学是有意义的,而且不是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重新回头看看有关哲学的书籍,一来有助于自己理清思路,二来也帮助自己获得新的思路。 这次看了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https://rsywx.net/books/01913.html),有点想法写下来。 <!--more--> ![](http://blog.rsywx.net/wp-content/uploads/2018/02/01913.jpg) **一、对本书的基本评价** 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是“还可以一读”,而且阅读过程很轻松。 作者博览群书,恰如其分地从苏格拉底开始到加缪为止,言简意赅地总结出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西方哲学发展线,为广大读者——这里的读者有很大一部分是作者预想中的读者——的哲学入门起到了很好的引路作用。 西方哲学的精妙和宏伟之处,一如本书所言,在于其传承与创新。从古希腊三贤开始,这一思维历程就没有终止,无论是哲学家还是平民百姓,都积极地参与进这一过程,于是我们才看到这一座宏伟瑰丽的哲学大厦。 中国大致的问题,在于从古至今,大一统的思想实在威力巨大,任何关于思想(也可以说是最普遍意义上的哲学思辨)不可避免地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挂在一起。这么一搞,所有人在谈到意识形态、并由此想要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辨的时候就时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思考的第一出发点,不是如何才是真正的思想,而是什么才是符合统治者利益的思想,也就是能让自己生存下去——从而也能让自己比大多数人生存得更好的思想。这种现象在[《天鹅绒监狱》](https://www.rsywx.net/books/01862.html)中有很详尽的描述,当然我们也可称其为“舔菊”。 如此一来,便再无自由思想。此乃中国思想之大悲剧。 作者迅速地谈完这一西方哲学脉络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形而上学彻底失败,人生(以及科学、哲学)的意义在于找到最能为自己所用、为团体所用、为社会所用的最简约最符合经验的理论。对于作者来说,也许是出于其知晓“不可说、不可说”的真谛、也许是由于其自身哲学修养(以及其他学科修养)的限制,在此处收笔是再舒服不过了。既完成了一个西方哲学史的概述,又提出了一个立论,要求我们用实用主义以及经验主义来指导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对于生活来说,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错误之处。但是,也就是在这时开始,作者偏离了哲学的根本点,回归到任何研究哲学的人都不应该回避的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或者换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即使我们不知道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我们生活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活着就好,或者更确切地说,只要借助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我们就可以平静地生活下去了吗? 如果形而上学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没有任何方法去确立一个合理的命题了吗? 作者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直接了当地说:不要去问这个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属于形而上学范畴,也就没有答案。 **二、确实如此吗?** 那么,确实如此吗?我不否认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强大和适用性,而且在很多时候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一个东西。只是这么一来,我们轻易地回避了太多的深层次问题,比如我一直不愿意放弃的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人之所以活着——是为了获得思想上的一致性(自洽)。 无论是哪种主义,无论是哪种主张,不能自洽就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也不值得被讨论。所有哲学家们在提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时候,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所以,我们看到的哲学体系的更迭,绝不是用新的方法(无论是出于演绎还是出于归纳)去推翻前者,而是直接去否定大前提、并提出自己新的大前提。而这是符合一般意义上所言的没有绝对真理的论断的。 只是“没有绝对真理”这一论断也会受到自身的挑战。 我们的长处在于,尽管我们认识到自己掌握的所谓真理一定是局部的、片面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是对的——但是这不会妨碍我们从这些真理出发,根据严格的理性、逻辑,推演出自己的一套哲学系统来。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哲学家。 但是,这个系统是不是自洽呢?这就不一定了。 人生的苦恼和困惑也都来源于此。设想某人认为,A是他的哲学系统,但是从A出发,他做出了完全相悖的结论,那么这个A系统带来的就不是实用主义、经验主义能带来的舒适,反而是因种种矛盾冲突而带来的不适。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对此没有答案,充其量只是说:在这个情形下B是对的,而在那个情形下~B是对的。一旦加入了“情形”这个变量,我们就不用再纠结于B和~B中的B是不是同一样东西——因为已经是不同的东西了。非常的方便是不是?这也是我们日常的做法:通过种种手段,我们回避了自洽的问题。 但是,自洽又恰恰是一个系统能成立的前提。我们可以允许系统中存在一个显然为真但是无法证明的命题,但是不能允许一个系统不自洽。所以,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很可能不是一个系统,而只是一种“权宜”和“变通”,是我们面对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做出的一个无奈的选择。 **我想说的是,我不管这个系统基于怎样的大前提,我要看的是:第一,它的演绎体系是否符合逻辑;第二,得出的结论是否自洽。** 如果一个系统粉饰得再好,宣传得再怎么强势,推理得如何美丽,但是却得出矛盾的结果,我还是不会接受它。 对此进行一个“降维”的思考,就是考虑美国的宪政。宪法是美国立国的根本,从中推演出种种法律条文,政府据此来管理国家。如果实际生活中,有任何事情的发生违背了宪法,那么是违宪;但如果这个宪法可以允许两种互相对立的事情发生,那么就是宪法出了问题。 再降一维来看,一个企业的运作也有其原则。一个企业按照其原则办事,如果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形,也是其所遵守的原则出了问题。 再降一维来看,一个个人的生活也有其原则。一个人按照其原则办事,结果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形,也是其所信奉的原则出了问题。 这不是哲学出了错,而是其各自的系统出了错:要么是大前提错了,要么是推理过程错了。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我们不去反思自己的大前提和推理过程,反而抱怨哲学已死,就是苏州俗语所说:“撒不出尿怪夜壶”呢。 科学(以及知识)是人类进步的依靠,我也相信人类(以及社会)一定会进步,也因此科学不会消亡。哲学是关于科学(以及社会、人生)的思考,这样的思考过程中一定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因此哲学不会消亡。 **三、关于演绎与归纳** 书中对演绎和归纳的价值判定是我不能认同的。我个人是一个喜欢演绎的人,也喜欢从若干公理出发演绎出复杂系统。 书中提到演绎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的结论我不能赞同。按照书中的说法,演绎推理得到的东西都不是新的东西。这么一来,人类所有的知识积累(以及发现这些知识的人)的工作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所有的知识都已经存在,某人只是运气好比我早发现了而已。但正是这个“发现”的过程,是我们思考的过程。 确实,欧几里得从寥寥几个公理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欧式几何体系,没有人能怀疑其价值(以及实用性);爱因斯坦从光速恒定的公理出发,演绎出狭义相对论,没有人能怀疑其价值(和实用性)。如果这些不是演绎给我们带来的知识,我不知道光靠归纳的话,我们要到何时才能获得如此精妙的体系? 也许,作者的本意是:就算是演绎,也要从大量的归纳出发。这点我可以赞同,但仅由此而否定演绎的作用,未免跳得太快。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这么一个命题可以证伪,所以是一个合理的命题。得出这个判定自然可以基于归纳法:到目前为止,所有被观察到的羊都是白色的。但是,从演绎出发,我们可以根据DNA等因素,得出同样的结论,而且相对来说更方便更容易——虽然它仍然需要有实例加以佐证。 归纳是容易的,任何能观察外部世界的人都可以归纳;演绎是困难的,必须具备更高端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不应该避重就轻,满足于貌似因果性的相关性。 **四、读哲学书的现实意义** 一般而言,读书总是有用的。读哲学书的用处何在?因为读哲学书,可以让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什么是什么样的”跳到“为什么是这样的”层次,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可惜的是,在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指导下,我们更愿意待在所谓的comfort zone,放弃所以然的思考,满足于其然的层次,并以“所以然”是不可知也不必知给自己带来最终极的安慰。 于是,我们就很容易被“带”,被带入各种谵妄和似是而非之中。有人这么做是无意识的,因为他们从不思考所以然的问题;有人这么做是有意识的,因为他们也进行了思考,而且也能想到那么多那么深,但是还是选择那样做,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对自己“有好处”——这些人的系统是不自洽的。 我一定会沉迷于自洽而无法自拔。自洽是我哲学系统的唯一要求。我愿意接受各种大小前提,只要在逻辑推理下,它们不会给我带来自相矛盾的结果。我愿意随时做加减法,增减、修订我的系统,但是这个终极的目标我不会变。 如果我使用的是一个不自洽的系统,碰巧我又是一个愿意思考、也算一个会思考的人,我会痛苦,因为我会得到矛盾的结果,指导着我的人生。 这样的人生,时刻充满着来自自身的矛盾,显然是痛苦的。人最不能挑战的就是他自己。所以,为了回避这个问题,我宁愿选择一个自洽的系统。

4年前的今日 160次浏览
发财日记

昨天看了一本《发财日记》,豆瓣上这本电影评分不高,只有区区6.0分。本来我对国产电影就没啥感觉,看到这个评分后就不想看了,但又一想,之前我看到的一些片子连6.0分都还没到;再看了看简介,觉得是我应该能看下去的电影,所以就点开看了。这才没有错过一本极好的片子。 <!--more--> 故事情节很简单,甚至很老套:两个东北大老爷们在那个年代南下深圳,想要”发财“,到了深圳却莫名捡了一个孩子,救了一个老人,得罪了一个摆地摊的马姐……他们在深圳的的生活将如何展开?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发财吗?或者更简单一些,他们能生存下来吗? 两位男主的设定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是典型的“劳动人民”,老实巴交、有着严格的底限、勤勉努力、但显然不谙世故;一个是典型的“聪明人”,头脑活络、善于钻营、善于变通、但肯定没有丧失最底限。 电影对冲突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 1. 自己还在有一顿没一顿的状态 vs 多添了一张吃饭的嘴 2. “劳动人民” vs “聪明人” 3. 以及扩而大之的:老老实实打工赚钱 vs 投机招摇撞骗 4. 父爱 vs 少年因不解而逆反 5. 爱 vs 爱的克制 电影对爱的描述是全面的: 1. 兄弟之爱:我将其放在第一。 2. 父爱。 3. 情人之爱。 4. 以及因爱而带来的一种无条件的信任和托付:集中体现在老人家和小宝之间。 父爱的片子有很多,比如[《狮子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1753/)、[《海底总动员》](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1586/)、[《大鱼老爸》](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1545/)、[《和你在一起》](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7702/)等等等等。 和大部分片子不同的是,《发财日记》不愿意给我们一个欢天喜地的大结局——原因很简单:生活**确实**就是如此而已。这么一来,将其归纳到那种纯戏剧就有点“勉强”。不过,这本电影毕竟还是喜剧:小宝最后醒来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在他的病榻前。这不已经是很快乐的事情了吗? 电影对这两兄弟之间的爱描述得十分透彻也十分到位。剧中多次出现两人之间的握手,每次都是“紧要关头”。两个大男人既然不能抱头痛哭,就只能用握手来表示最真挚的感情和最牢不可破的承诺了。 讲述兄弟之爱的电影就相对较少。我能想起一本[《雨人》](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1870/)。不过,小宝再“傻”,也比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雷蒙要“正常”得多了。 就冲这对兄弟之爱的描写,我都会给本片打到8分打底。 电影中不乏戏剧因素,而且是很有味的那种英式幽默。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哥冒充海外归来的博士,一本正经地推销生发水的场面。他最后拿出一张所谓用了一周生发水之后的照片,旁边的助销小姐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笑了,将那张照片推出画面。 这样的笑料实在是很有趣的。 诚如豆瓣众多评论提到的,这本片子留下很多没有讲的东西。所谓经典,就是要意犹未尽:留下空间让观众自己去想。 我看电影的数量也有不少,很少给出10分,更少给喜剧片给出10分,更难得(为喜剧片)给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最高评价,但对于这本片子我愿意如此评价。 这是一本被严重低估的片子。 ![](https://blog.rsywx.net/wp-content/uploads/2021/02/maxresdefault.jpg)